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8篇
  免费   191篇
  国内免费   270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204篇
地质学   647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27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动力分散型机车在路涵过渡段的动应力-应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献民  王永和  倪宏革  阮波 《岩土力学》2004,25(7):1167-1170
运用高性能多通道并行数据采集分析系统,以及BY-1型动静态土压力传感器等测试手段,对动力分散型电力动车组在秦-沈客运专线山绥综合试验段某路涵过渡段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动力分散型电力动车组所引起的动应力-应变比较稳定,这对于列车的高速运行是有利的;同时对路涵过渡段线路纵向上动应力-应变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2.
土体应力-应变关系转型问题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王成华  李广信 《岩土力学》2004,25(8):1185-1190
通过对土体应力应变试验结果的分析,明确指出了土体普遍存在的应力-应变关系转型现象。提出了按后破坏模量和临界围压两个参数判别土体应力-应变关系转型的方法,对影响土体应力-应变关系转型的因素包括土的类型、围压、初始密度或含水率、排水条件及应力路径等进行了简要分析。最后,对砂土初步提出了一个能反映转型现象的组合应力-应变关系模型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3.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总被引:197,自引:30,他引:167  
利用西北地区建站至2000年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揭示了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的事实.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初步估计.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华北固定台网的宽频带地震远震记录波形资料,提取P波接收函数,通过偏移成像和共转换点叠加,得到华北地区东部地幔过渡带深度及厚度的图像.研究结果显示,地幔过渡带上界面(410km间断面)深度起伏变化不大;在华北地区东部,存在较厚的地幔过渡带,地幔过渡带下界面(660km间断面)在660km深度附近出现两个不同的界面.造成地幔过渡带增厚并出现两个深度不同的界面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橄榄岩以外的地幔物质相变,该物质相变拥有与橄榄岩向钙钛矿转变不同的克拉伯龙斜率,太平洋俯冲板块的低温造成两种不同的相变界面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双重660km间断面的范围存在向北西方向延伸的趋势并且向南至少延伸到30°N.本文的结果可为古西太平洋板块向华北俯冲前缘位置的研究提供约束.  相似文献   
105.
曹新星  宋之光  李艳  王丽 《地学前缘》2016,23(3):243-252
基于海洋沉积确定的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约33.5 Ma)的气候过渡期是新生代全球性气候事件,但长期以来相关的陆相沉积记录研究则比较缺乏。本文对形成于始新世晚期至渐新世早期的茂名油柑窝组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有机质丰度、烃类组成、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以期研究低纬度陆相沉积有机质对古近纪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过渡期(EOT)的响应。研究结果显示,埋藏较浅的上部层位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显著正偏,为-19.1‰~-25.9‰,平均值为-22.2‰;而下部层位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在-23.7‰~-30.2‰,平均值为-26.3‰。两个样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之差在1.5‰~8.1‰,平均值之差为4.6‰。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组成的显著差异指示了EOT低纬度陆相古气候变化引起的陆相有机质响应,而这种响应与当时大气CO2浓度和海洋温度降低导致的气候和植物群落变化密切相关,即可能存在着C3植物向C4植物的转化、C4植物的迅速增加并最终导致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大气CO2浓度降低导致的大气CO2碳同位素组成整体正偏的结果。很显然,进一步详细的连续剖面分析将对研究古近纪EOT低纬度陆相古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6.
申艳军  杨更社  荣腾龙  刘慧 《岩土力学》2016,37(Z1):521-529
寒区含表面裂隙硬岩与大气连通,易受外界低温环境引起裂隙内部水分凝结,造成裂隙带附近形成温度场突变,进而随水冰相变产生冻胀力,二者随着冻结活动处于动态演化之中,涉及到温度场、渗流场及应力场等多场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依据数值模拟结果,描述裂隙岩体温度场、应力场分布特征及规律,考虑从基础理论解析计算角度,探究低温环境下裂隙岩体温度场、冻胀力演化规律鲜有报道。针对含表面裂隙硬岩在低温环境下发生的冻结现象,从传热学理论、相变理论、弹塑性力学及断裂力学理论等多角度出发,探讨随着冻结深入含表面裂隙硬岩内部温度场及冻胀荷载演化过程,提出对应解析表达式,引入多场耦合数值程序Comsol-Multiphysics进行数值模拟验证,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温度场及冻胀荷载演化解析表达式与数值模拟结果具有较好吻合度,可满足对含表面裂隙半无限板模型温度场、应力场演化过程分析,对于裂隙岩体在低温环境下温度场、应力场演化及热-力耦合分析具有较好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7.
基于全国1:100万数字地貌数据库,全国2000、2005、2010年土地覆被数据和山西省行政区边界数据,采用土地覆被动态度、转移概率矩阵和地貌面积频度方法,分析了2000-2010年山西省基本地貌形态类型下的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面积总和占省域面积的95%以上。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是耕地和草地缩减,林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通过分析转移概率矩阵,表明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2个时段内,土地利用的主要转化趋势相似,即林地与草地之间大面积的相互转化,耕地、草地分别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2)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林地分布随着起伏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从面积变化来看,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主要位于中起伏山地;水域变化主要集中在大起伏山地;建设用地变化主要分布于平原和台地;未利用地变化主要在小起伏山地。从动态度来看,耕地、草地和水域动态度,在大起伏山地地区最大;林地动态度在平原区最大;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位于丘陵;未利用地在小起伏山地地区最大。(3)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的主要转化在地貌上也存着差异。平原地区林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草地转化。台地和丘陵地区3个主要转化类型相似,2000-2005年主要是林地向草地退化,2005-2010年主要是林地和草地的相互转化。在小起伏山地地区,主要是草地和林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但草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较林地向草地的转化多。中起伏和大起伏山地地区主要以草地和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为主,也有较高比例的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主要是在起伏较大的山地地区,毁林主要发生在地形平缓地区。  相似文献   
108.
2003-2017年北京市地表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2003-2017年MODIS地表温度数据,分别从数量、形状和结构角度揭示北京市不同季相和昼夜间地表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并进一步通过热力等级变化图谱及质心迁移轨迹揭示城市热力景观空间演变规律,探究热力景观等级转换生态过程。结论如下:① 城市地表热力景观季节和昼夜空间特征差异显著;② 中温区在城市热环境中占主导地位。白天中温区是最不稳定的热力景观等级;夜间次低温区和次高温区不稳定性增加;③ 地表热力景观等级变化以稳定型占主,反复变化型和前期变化型次之。地表热力景观等级通常呈现逐级递增或递减规律,山区呈现逐级降温趋势,北部城郊—山地交错地带表现出次低温和中温的反复转向,南部地区有一定的升温趋势;④ 2003-2017年高温区面积增大且质心向城市中心集中,低温区质心向城市外围扩散。生态涵养发展区对北京市地表热力景观质心迁移贡献率最高。热力景观时空分异特征及演变规律可为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管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9.
李志  孟强  薛亮 《海洋科学进展》2020,38(2):199-210
孟加拉湾与其他热带海盆不同,在季风影响下,该地区热带气旋具有双气旋季的独特结构(4—5月的春季转换期和10—11月的秋季转换期)。虽然孟加拉湾气旋频数在10—11月较多,但是4—5月超强气旋(Saffir-Simpson 4,5级)的生成率却远高于10—11月。1981—2016年,春季转换期内孟加拉湾超强气旋都与第一支北传季节内振荡(First Northward-propagating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FNISO)相应而生,然而并不是所有伴随FNISO发生的气旋都能发展成为超强气旋。因此本研究以气旋生成指数为基础,利用气旋最佳轨道数据以及NCEP的海气参量数据,诊断指出孟加拉湾夏季风形成的强垂直风速剪切配合低层大气旋度和气旋潜在强度抵消夏季风期间水汽对气旋生成的促进作用,造成双峰分布,而中层大气相对湿度差异双峰不对称的主因。FNISO强度的不同与深对流中心与气旋中心的相对位置的差异,使得部分气旋受季节内振荡影响更大,强深对流的超越作用导致更显著的高低层大气温差,促使气旋具有且达到更大的潜在强度。在年际尺度上大气高低层温差的不同也是引起气旋潜在强度不同的主要原因。当季节内尺度和年际尺度共同作用,使得部分气旋发展成为超强气旋。  相似文献   
110.
Considerable debate surrounds the age of the Middle Pleistocene glacial succession in East Anglia following some recent stratigraphical reinterpretations. Resolution of the stratigraphy here is important since it not only concerns the glacial history of the region but also has a bearing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arliest human occupation of north‐western Europe. The orthodox consensus that all the tills were emplaced during the Anglian (Marine Isotope Stage (MIS) 12) has recently been challenged by a view assigning each major till to a different glacial stage,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MIS 12. Between Trimingham and Sidestrand on the north Norfolk coast, datable organic sediments occur immediately below and above the glacial succession. The oldest glacial deposit (Happisburgh Till) directly overlies the ‘Sidestrand Unio‐bed’, here defined as the Sidestrand Hall Member of the Cromer Forest‐bed Formation. Dating of these sediments therefore has a bearing on the maximum age of the glacial seque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alaeobotany and describes the faunal assemblages recovered from the Sidestrand Unio‐bed, which accumulated in a fluvial environment in a fully temperate climate with regional deciduous woodland. There are indications from the ostracods for weakly brackish conditio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re apparent between the Sidestrand assemblages and those from West Runton, the type site of the Cromerian Stage. These differences do not result from contrasting facies or taphonomy but reflect warmer palaeotemperatures at Sidestrand and a much younger age. This conclusion is suggested by the higher proportion of thermophiles at Sidestrand and the occurrence of a water vole with unrooted molars (Arvicola) rather than its ancestor Mimomys savini with rooted molars. Amino acid racemisation data also indicate that Sidestrand is significantly younger than West Runton. These data further highlight the stratigraphical complexity of the ‘Cromerian Complex’ and support the conventional view that the Happisburgh Till was emplaced during the Anglian rather than the recently advanced view that it dates from MIS 16. Moreover, new evidence from the Trimingham lake bed (Sidestrand Cliff Formation) above the youngest glacial outwash sediments (Briton's Lane Formation) indicates that they also accumulated during a Middle Pleistocene interglacial – probably MIS 11. All of this evidence is consistent with a short chronology placing the glacial deposits within MIS 12, rather than invoking multiple episodes of glaciation envisaged in the ‘new glacial stratigraphy’ during MIS 16, 12, 10 and 6.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